采购
产品
供应
企业
2027年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服务网络
为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通过“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系统化布局推动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发展。
中试是紧密连接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通知》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底,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通知》同时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5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引》)和《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以下简称《建设要点》),重点解决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等关键问题,指导地方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37个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擘画中试平台在从“储备”向“国家级”跃升的蓝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举措。
梯次培育 构建中试平台“国家队”
《通知》为中试平台的进阶之路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鼓励共建联合体,形成“一省主攻、一圈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
《通知》为中试平台的进阶之路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依据政策设计,我国将遵循“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进行梯次推进、培优育强。然而,这条从“地方队”走向“国家队”的晋升通道并非坦途。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夙告诉中国工业报,如果把梯次建设路径当作一条台阶来攀登,那么最大的“台阶缝”其实并不在设备本身,而在于平台的可持续运营能力、标准化测评与开放共享机制。这三方面,决定了一个平台能不能把试制成功的产品和技术更加稳当地推到可量产、可复制的阶段。
王夙表示,目前制造业中试平台面临的瓶颈包括:运营模式项目化、不可持续;标准与测评各说各话,成果不可比、难迁移;开放共享与跨区域协同不足。
王夙具指出,同时发布的《建设指引》,专门要求补齐测试评价、适配验证、极端环境验证、可靠性评估等共性能力,指向的就是可比较、可交易的中试结果。
那么,应如何解决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
王夙表示,首先,把钱和资源“流动起来”,而不是“一次性拨完就断档”。《通知》已经把“常态化赛马”的节奏写进了时间表,并把填报、复核、调账都放到制造业中试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上。这种“绩效导向+动态进退”的机制,比一次性项目拨款更能避免中试平台“建而不用”。
其次,就是要把分散在各地、各单位的能力“连成网”。《通知》点名,要依托制造业中试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来做信息汇聚。配合《建设指引》和《建设要点》,把“怎么测、测到什么程度”标准化,做成统一的测试套件与数据格式,力争结果互认、证书可迁移。
再次,就是从源头上减少各干各的、重复建设。《通知》把“防止一哄而上、避免重复性建设、反对内卷式竞争”写进工作要求,并且强调中试平台要与高新区、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一体化推进。鼓励共建联合体,形成“一省主攻、一圈共享”的格局。
接着,就是把“有人用、用得起、敢首用”的三个难题一并化解。中试最大痛点是“第一单”风险高,《通知》提出要健全“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精准高效的支持机制”,要叠加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的保险补偿和政府采购示范,让公共资金替企业扛一部分首次应用的不确定性。同时,鼓励企业自建平台适度开放,用合同把平台和应用企业捆成利益共同体,激励持续优化。
最后,开放要“放得开、也要放得公平”。一端是开放比例和时间窗口要刚性约束,另一端是准入规则要透明、非歧视。
“用半年一调的绩效机制让资源流到有效供给上,用数字平台与标准互认把能力连成全国一张网,用区域主攻与联合共建避免重复,再叠加首用分险与市场化合同,让资本、平台、企业形成长周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王夙说。
多元投入 破解可持续运营难题
《通知》鼓励多方主体投资入场,创新性地提出探索“中试服务+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模式,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共赢的机制。
中试平台建设耗资不菲,其长期运营更是一场关于可持续性的考验。对此,《通知》明确鼓励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多方主体投资入场,并创新性地提出探索“中试服务+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对中国工业报强调,在共建中试平台时,高校与企业平衡公共服务属性与市场化盈利需求,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共赢的机制。
而若要实现平台的长期可持续运营,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通过以下举措,或能有效保障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同时激励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平台长期运营与创新活力提供支撑:
首先,政府或可通过购买服务、先建后补、科研项目补偿等方式,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与运营补贴,筑牢公共服务底线。
其次,高校与企业以技术入股、场景共建、联合研发为纽带形成利益联结,推动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另外,可建立基础服务保本、技术转让提成、股权投资增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明确技术验证成功后的分配比例,避免单一主体承担过度风险。同时,引入中试保险,分担技术失败损失。
此外,可推行技术委员会与职业经理人的双轨制,化解学术导向与商业诉求的冲突。
石少卿认为,可采取以下突破性机制:一是探索“中试服务+股权投资”模式,允许平台以服务换股权,通过投资孵化优质项目获取长期收益,实现自我造血。二是推动平台法人实体化运营,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提升市场化服务能力。三是构建开放共享生态,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富余中试能力,高校院所共享实验设备,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形成资源高效流动。
王夙进一步表示,在合同层面尽量用结果导向来结算,在运营层面打造一张可预约、可比价的“数字地图”,防止内耗与重复。
前瞻布局 为未来产业“补短板”
中试平台不仅是未来产业技术验证的核心环节,更是降低产业化试错成本、凝聚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载体。
在夯实传统产业中试基础的同时,政策的触角已敏锐地伸向未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领域,被列为需要“补齐一批”中试平台的重点方向。这些技术迭代快、不确定性高,其从实验室概念到产业化产品的“惊险一跃”,恰恰最需要中试平台来化解工程化风险。
高政扬表示,中试平台是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风险过滤器与场景试验田,降低实验室理想化与商业化落地的风险。
天娱数科首席数据官吴邦毅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中试平台的独特价值在于打通“技术样机”到“市场产品”的断层。对于未来产业而言,中试阶段不仅是技术验证的核心环节,更是降低产业化试错成本、凝聚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载体。(吴晨 王珊珊)
具体而言,搭建“双向适配”桥梁,既承接实验室技术的工程化改造,又对接产业端的实际应用需求,解决“实验室能用、产业化不行”的痛点。提供“小批量验证”场景,通过规模化前的中试生产,暴露技术稳定性、成本控制、兼容性等产业级问题,避免大规模投产风险。
“中试平台可以加速技术迭代循环,为颠覆性技术提供快速调整的试验场,缩短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的周期。”吴邦毅说。
针对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技术高度不确定、迭代快的特点,石少卿、吴邦毅、高政扬共同建议,中试平台可在技术验证方法、风险分担机制和共享收益、强化开放共享、建立奖励与容错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激发创新活力。
在吴邦毅看来,未来产业的中试平台建设,核心是打造“柔性化、协同化、抗风险”的体系,既守住技术落地的“质量关”,又给颠覆性创新留足“试错空间”,真正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转化引擎。
转自:中国工业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